河南跌出“全国工业大省前五”的警示_世界热门

时间:2023-05-31 09:32:01来源:顶端新闻

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从2021年开始,中国工业大省位次发生变化。其中一个表现,是河南的第五位次被福建省取代。就是说,疫情三年,全国工业格局变动了,河南工业经济由全国第五滑到全国第六,已被福建超越(如下表)。
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、河南省统计局

数据表明,2020年,河南工业增加值高于福建省1532亿元;但2021年,福建省超过河南省179亿元;2022年,福建省超过河南省36亿元。尽管河南工业也在发展,但被福建连续两年超出,跌出全国工业大省前五的位次,是一个基本的事实。


(资料图片)

河南过去是传统农业大省,成为工业大省经历了艰辛的努力。自2003年7月,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形成"加快工业化进程,加快城镇化进程,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,推进农业现代化"的工作思路之后,河南各级政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大力调整产业结构,促进产业优化升级,推动河南由资源大省逐步向工业大省转变。2005年,河南工业增加值为4563亿元,超过上海的4038亿元,跃居全国第五位。2005年12月,在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,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一个新的论断,河南完成了由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,这是河南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。2006年,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、实现利润突破500亿元,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,确立了河南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。

从2005年到2020年,河南在全国工业发展格局中一直保持第五的位次,长达16年。2021年河南被福建超越,屈居第六位。尽管彼此差距不大,且2022年河南仅比福建少36亿,差距在缩小。但是,被赶超就是被赶超,河南"跌出全国工业大省前五"是一个标志性事件,不容否认,必须正视。

从"2020-2022年河南与全国经济平均增速的比较"(表1)不难看出,河南经济失速是从2020年开始的。当年河南经济增速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,一改多少年延续的河南经济增速高于全国一个百分点的"惯例",经济发展陷入低迷。2021年,河南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.8个百分点,继续下行。2020-2021年,全国平均增速为5.1%,河南为3.6%,两年平均低于全国1.5个百分点。毫无疑问,工业的低迷是导致河南经济整体不振的主要原因。当然,2022年,河南全省GDP为61345.05亿元,比上年同比增长3.1%,扭转了自2020年以来增速连续两年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局面,高于全国0.1个百分点,增速居全国第15位和经济大省第2位,比2021年分别前移12位和4位。

表2 :2020-2022年河南与全国经济平均增速的比较
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、河南省统计局。

回头看一下,河南经济之所以出现发展势头被中断的情况,作为省会和龙头的郑州市的"拉胯"表现,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全国五个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城市和中部省会城市(共9个)增长排序,2020年郑州经济增速3%,居倒数第4位;2021年,郑州增速4.7%,居倒数第2位;2022年,郑州增速1.0%,与广州并列倒数第1位。(见表2)

表3: 近三年部分省会城市 国内生产总值 增速比较

数据来源:各地统计局,均为实际增速。

今年以来,河南经济回暖势头明显。一季度河南地区生产总值14968.97亿元,同比增长5.0%,高于全国0.5个百分点。但1-4月份,河南工业增速同比为-0.3%,并不理想,特别是4月份为-7.3%,全国垫底,令人担忧。

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,今年一季度河南经济增速同比增长5.0%,高于全国0.5个百分点,与1-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-0.3%、4月份增速-7.3%,似乎对不上。究其原因,当然有GDP是按季度统计发布,而工业增加值是逐月统计发布的,二者在时间上不一致,不好"对应分析"的情况;但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,是统计数据不真实,有水分。有一个说法,就是4月份工业增速数据之所以难看,与国家统计局的核查有关。最近,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在深圳蛇口作的题为"在不确定性时代寻找确定性"的演讲中,就举了一个例子,说山东雷丁汽车去年按照财务的销售产值是20多个亿,但政府上报的是67个亿,超出3倍多。如果河南有的地方也存在此类情况,那二季度GDP增速的数据就可能掉下来。

回到本文的主题,河南跌出"全国工业大省前五",给予我们几点警示:首先,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,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,工业强省是经济强省的基础和依托。作为人口大省、经济大省,河南任何时候都要把工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,不可以有丝毫的懈怠。其次,河南工业有40个门类,是工业体系比较健全的省份之一,要不放弃传统产业,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尽快形成传统产业为基础、新兴产业为支柱、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。第三,坚持项目带动,把"三个一批"工作做好做实。深入推进"万人助万企",鼓励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,加大对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力度,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。第四,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大力发展先进基础材料、关键战略材料。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,推进工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。第五,持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,增强工业发展后劲。着力工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,加快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,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,加快省区块链产业园、科创产业园建设;扩大工业母机、智能机器人、高端仪器仪表等产业规模,加快打造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。

2023年5月30日

关键词:
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